一张纸巾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我以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STEM的启蒙,但说实话到了科学启蒙这块,我自己还是有点犯怵的。然后你们都知道的,人一畏难,总是习惯给自己找借口的,“我自己很多知识都是高中学了然后忘记了,而且我也不指望小D这样的年纪要去了解牛顿三大定律吧,这些反正以后高中也会学”。
最近开始学习了《早期科学思维启蒙》的课程,真的是大开眼界,一下子把我之前的很多疑惑和顾虑都消除了,然后也把我之前断断续续了解到的STEM的知识点一下子串起来了。
接下来会和大家分享这些,大多数都是有点“现学现卖”的,但这也是我公号一直以来的风格,我用这样的“输出”带动自己更多的“输入”,而大家的留言交流也能让我们共同思考更多。
今天先不说系统理论,就说一个这个周末我和小D玩的游戏,希望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大家感受到科学思维启蒙的作用,以及它真的不是遥不可及,而是每天生活中都可以有的。
下面的这些照片都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事后我补拍的,和小D玩的过程没办法第一时间记录,对于孩子的拍照我始终一个原则就是“不打扰”,有时也挺遗憾小D当场那些兴奋好奇的表现都没记录下来,但如果再次让我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先全心全意陪她玩的。
白天的时候,我和小D说,妈妈要变个魔术,你要看吗?小D一听就来劲了,马上说,好啊好啊,然后就在游戏垫上规划了起来,“妈妈,这是舞台,你在这里表演,我是观众,我坐在这里看”。
然后我就开始邀请小D了,“这个魔术很特别,需要小D做个小助手帮助我准备,你可以吗?” “可以!”小D兴奋地大叫。“嗯,那你要仔细听指令了哦,因为魔术准备工作很多,要认真听”。小D真的就静下来,开始认真听我说了。
“好,那你听好了,我需要一张厨房纸巾,两只不同颜色的水笔,一个玻璃杯,玻璃杯里要装一点水。好了,指令布置完毕,魔术小助手开始行动吧!” 小D立马行动了起来,纸巾、水笔、玻璃杯都找来了,但忘记了去灌水。我就和她一起去灌了一点点水。
反思第一点:任何启蒙活动不要只让孩子参与“主体”,准备工作和结束工作也可以邀请孩子加入。一方面是调动孩子积极性,让他们更有“参与感”;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锻炼的意义所在。比如这次小D的准备工作就是在锻炼她听指令和短期记忆力。
准备工作做好后,我就开始了魔术表演。我把纸巾撕成长条,用水笔在两张纸巾条上画了两个点。然后我就问小D,“你看到了什么?” “纸巾”。
“对,这是纸巾,妈妈接下来的魔术需要你非常非常仔细看的,你现在再看看还有什么?” “一个红色的点,一个黑色的点,在纸巾上”。
“嗯,那妈妈接下来的魔术要把这两个纸巾放进水里,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纸巾湿了”。
“妈妈可是有魔法的哦,不仅仅纸巾湿了,还会有其他发生哦。所以你要再次仔细看一下,把这两张纸巾现在的样子记录下来,咔嚓!”,然后我们互相模仿“假装拍照”,这是我经常用的提醒小D认真观察的方法,就像拍照一样记住我们现在眼睛所看到的。
反思第二点:科学思维的启蒙,或者说任何启蒙活动的第一步都是“用心观察”。现在生活节奏快,大人小孩都普遍浮躁,太多人都是“看过”却没“看到”,总在赶着完成任务。
提醒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自己看到的,可以非常好地提高观察力、专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之后,我就先把其中一条纸巾放进了水杯(这里需要注意不要让水接触到水笔的记号)。然后拿出来让小D看,“不要眨眼睛哦,魔术开始了,abracadabra!”(我用的是英文的魔法咒语,队友喜欢用嘛哩嘛哩哄,哈哈,大家随意哦)。
“点没了,融化了!” 小D叫了起来。“嗯,再看看,还有什么魔术吗?” 小D凑上来看了一会,然后和我说,“水在动!”
我说,“你怎么看到水在动的啊?”,“因为颜色在往上走,是水在动”,之后,第二条纸巾就由小D进行变魔术了,也成功了,小D可得意了。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当我把这两张纸巾放下来时,小D自己看了一下,然后指着左面那个问我,“妈妈,为什么这里有绿色?”。这个其实是我自己忽略的,不是她指出我都没注意,“对哦,刚才我们用的是黑色的水笔,为什么是绿色的呢?”
“嗯,为什么呢?”小D学着我的口气也问了一遍。“妈妈也不知道,但我很好奇,其他水笔也会变颜色吗,我们要不要试试看”。
之后,我和小D就把一盒水笔都试了一下,每个测试之前,我和她又有了“预见超能力”,我们会来猜测它们是否会变色,然后一个一个来验证判断是否正确。
整个过程特别欢乐,不管猜对猜错,揭晓答案的那一刻我和她都是充满期待的。
反思第三点:任何启蒙活动都不会完全按照我们设计规划进行的,比如这次活动中的这个小插曲(还很有可能孩子兴趣不在这,看到一半就走了)。这也提醒我们,和孩子互动时需要以他们为主导。我当时已经想好了,即使游戏到这里也挺好的。
小D可以观察到不同,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不同,这本身也是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如果年纪更大的孩子,我们还能问问她为什么这么猜测,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锻炼孩子逻辑思维和说服能力。
我们后来陆续测了8只水笔,上面是其中的一部分测试,只有黑色变色了,“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开始了提问,然后我们母女俩都陷入了沉思(说实话,我是真的不知道)。“因为有些颜色就是几个颜色一起才有的”,小D突然说道。
“哦,是吗,你怎么知道的?”,我很惊讶地问道。小D好像突然想到什么似的和我说,“Annie带我们做过,在Dorothy的照片里”(Annie是他们幼儿园的艺术老师,她说的照片就是他们幼儿园和我们家长沟通的软件)。于是,我们真的就在那里找到了下面这张图片。
反思第四点:尽管这是他们学校的活动,但这也是我之前和大家分享过的画画启蒙的要点,引导孩子留意不同颜色的变化(戳->不上昂贵画画班,父母也能成为孩子的艺术启蒙老师)。
这样的活动初看都是“没用”的,但任何活动的本质都该从让孩子理解,“它是怎么运作的”,画画最初的启蒙对我来说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怎么用颜色,怎么用工具,怎么掌控手的力量,而不是一副具象的画。
解惑了这个后,小D还是颇有点沾沾自喜的,然后她像记起了什么似的,问我,”那么水为什么会动呢?点为什么融化了呢?”
这个我是提前做了准备的,我就和她说,“水都是从高浓度的地方流向低浓度的地方”,嗯,说完后肯定听不懂。
我就继续说,“就好比我们所在的这个客厅,如果妈妈、小D、爸爸、还有小D那么多的毛绒玩具和娃娃,全部挤在这个角落里,那么这个角落就很拥挤,这就是高浓度”。我边说边抱着小D挤到了沙发角落,小D一边“咯咯咯”笑,一边说,“太挤了!”
“是啊,水也觉得太挤了,所以它也在说,哎呀,请让开一点,太挤了!然后水就像我们一样,一点一点往外移动,你看这样是不是就不挤了”,我边说边慢慢松开小D,远离她一点点。
“哇,水也会觉得挤,所以水就动了,从高浓度到了低浓度”,小D开心地把这句话重复了好久,
反思第五点: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父母学会使用“类比”很重要。这是我一直在学习的技巧,任何一个陌生的、抽象的、难懂的概念,我都会在讲给小D听之前想一下用怎样的“打比方”可以让她更好理解。当然,这也提醒了我们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
这也是我公号文章里一直会运用的方法,比如之前分享的性教育里面关于“个人界限”,我就用了“身体的泡泡”来做类比,戳->社会“凶险”,这才是家长帮助孩子“金刚护体”的第一步)
这就是我们之间发生的小故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启发?估计大家都知道,我其实在谈的是“分子运动”,这个概念本身的确没必要去给学龄前的孩子讲。
而且我是个商科生,也许今天读者里有理化专业的朋友一定会觉得有些话说的很不专业严谨。但学龄前的科学思维启蒙不是去教概念,而是可以去唤醒孩子内在的好奇,打开观察世界的眼睛。
这是我们之前传统教育里很大的一个误区,科学被拆分成了数理化生物这样的单独课程。其实,科学不只是一门一门的课程,更加不是只属于科学家的,它是一种思维模式。
科学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科学是我们每个人由内而发的探索欲,科学是我们通过“提问、实践、论证”来认识世界的方法。科学思维是每个孩子和大人都该拥有的!
大J叨叨叨
每次写这样的总会想提醒大家,不要直观看文章的例子,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思维模式的改变。我很早之前写过的《有钱才能见世面?普通家庭这么做同样可以打开孩子的眼界》就提到过,通识教育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模式。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用这个例子来和孩子讲“分子运动”,每个人都有知识的短板,但从日常生活中去想想,哪里可以提醒孩子更好观察用嘴说出自己看到的,哪些活动可以更加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哪些可以引导提问探寻答案而不是一味灌输。
科学对我来说也是难的,今天分享的这篇肯定不少朋友也觉得难。但如果你是我公号的老朋友,我想提醒大家,也是提醒我自己,想想当年我公号分享的那些内容,当时看是不是也觉得很难,但如今大部分话题一定都觉得游刃有余了。
学了,有反思了,哪怕只是行动一点点,我们都是在前进的,这就是“成长”!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上周文章推荐
2、面向未来的教育
3、好奇心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